蟋蟀城网——蟋蟀论坛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套路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4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张俊汉
我们都知道,武术是古代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捕猎、渔猎及战争,为维护个人生存,不断总结出来的擒拿搏斗中的方法方术和技击技巧。最初的武术都是单兵训练,没有套路,套路武术是怎么来的呢?套路武术是由古代的“戏”演变来的。这个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皇家贵族传到了军队,传到了寺庙,后又传到了民间;也由单一的技击功能扩展了表演功能和养生健身功能。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的古罗马有个斗兽场,斗兽场是干什么用的呢?是国王逼迫着奴隶或死囚犯拿着长矛跟虎豹等猛兽搏斗,国王和贵族站在高处看,以达到愉悦。如果虎豹死了,拨皮吃肉,封这个人为英雄;如果人死了,把虎豹关起来,下次再斗,人则成了国王贵族的美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化的提高,斗兽场被关闭。人们想拆除这个斗兽场,可是拆着很费劲,拆下的石料又都没有用,于是停工,这才留下了这个历史遗迹。
无论国内国外,历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古代也有斗兽场,只是被拆除的干净,没有留下遗迹。那怎么能证实呢?汉字“戏”可证实。繁体的戏字这样写“戲”,上边是个虎字头,代表虎头和虎皮,下边豆字代表鼓乐,旁边戈字代表长兵器,戈戟矛等,组合在一起念戏,也就是拿着长矛在鼓乐声中与老虎搏斗就叫戏,国王贵族站在上边看叫看戏。这等危险的事谁会去干呢,没人会去干,也没人愿意干,只有逼迫着奴隶或死囚犯去干,不干也得干。有句话叫戏弄人,诱骗胁迫别人去干危险的事,他从中取乐,就是这么来的。为什么写虎字头不写整个虎字呢?也就是说仓颉造字时,已不再跟真虎打了,改成了披虎头虎皮,人们用的戈戟矛也不再那么锋利了,从草书的戏字里就可以看出,戈的挑勾已变成了朝里拐。在人与真虎搏斗时就有鼓乐齐鸣,一是吓唬老虎,再是给人助威,更主要的是激发看客的兴奋。到了人与披着虎皮的人搏斗时,开始是俩人胡乱打,跟鼓乐声也不协调,还时而出现冷场,激不起看客的兴奋,于是便出现了打斗套路。套路的出现杜绝了冷场现象,一进一退,一攻一防,快慢衔接,都是编排好了的,鼓乐的韵律与套路的节奏配合就形成了火爆的场面,火爆的场面更激发了看客的兴奋,人之所以爱看戏就是因为戏可激发人的兴奋。过去剧团把乐队叫场面,就是因为锣鼓一响,舞台上的场面立时激情热烈起来,人们开始兴奋,也把注意力全都放到了舞台上。
由古老的戏流传下来的化石版式的套路是空手夺枪,扮演老虎的人空手,持枪的人最终把“老虎”打败。编排好的套路俩人练就是对练套路,个人背后复习演练就形成了单人套路,虎拳和枪术,于是象形武术套路出现了雏形,只不过当时没这个叫法,却有这种形式,同时兵器套路雏形也出现了。
戏就是让人看的,在跟真虎搏斗时,那是求生的本能体现,在跟披着虎皮的人打斗时,那是谋生的表演,于是表演功能出现了。由于表演功能的出现,披虎皮变成了模仿老虎,进而有特点的动物也逐渐进入模仿的范围,象形武术也在不断地锦上添花。当时那些给人看病的医生发现,这些演戏的人都很健康,健康的原因跟他们演练的套路有关,于是出现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特点的套路形式的五禽戏。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会对身体的五脏六腑起着不同的强健作用,而且套路的形式好记好学,于是养生保健功能出现了。最早的五禽戏是华佗创编的,他也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加以规范才形成的。在传承过程中,有的把鸟形变成了鹤形,有的变成了鸡形;还有的把鹿形变成了马形,总之 改变是为了更接近自己的生活。象形武术也不仅是虎形了,凡是有特点的动物皆可模仿,也包括特殊的人形,象醉拳,瘸拐,盲人棍,脱铐拳等。
当然,那时的套路动作是简单的,是可翻来覆去的重复做的。军队将领把这种套路形式的武术用到了军事训练上,提高了战斗力。古代的大德高僧和道士也是可以接近皇家贵族的,于是套路由皇家传到了寺庙里,寺庙在民间收徒,徒弟又把套路传到了民间,国家从民间征兵,兵又把套路带到了军队,套路又从另一条途径进入了军队训练中。名医也可以接近皇家,他们把五禽戏带到民间,为黎民百姓创造福祉。于是套路武术就具备了技击、表演和健身三大功能。尤其是象形武术对形神意的要求,则更有了内外兼修的功能。
套路武术是由古代的戏演变来的毋庸置疑,发展的过程极其缓慢,在皇宫里的套路就是表演,融入养生理念的五禽戏已到了三国时期,简单动作组合,已脱离纯实战属性。先秦及秦汉时期,军队训练也以实战格斗技术为核心,无成型套路。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练武风气盛行,结合节庆表演,动作逐渐规范化、连贯化,套路雏形显现。到了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各武术流派成型,套路被系统整理,成为”攻防含义+演练美感”的成套形式。由以卖艺谋生的武术艺人,为吸引看客,让看客能自愿的给你掏钱,于是给套路内容增加了难度和惊险度,提高了观赏性。武术里的旋风脚就是这些艺人们创编出来的。他们把抢背(有叫滚地雷的或叫滚砸雷的)和挂面脚整合成一个动作,增加了旋转难度和跳跃难度,提高了观赏性,清脆的击响声又激发了看客的兴奋度,看客兴奋了,当然愿意给你掏钱。于是劈叉、弯腰、卧云、朝天登、探海平衡等柔韧性腰腿功夫也搬上了套路;象扑虎、鲤鱼打挺、五龙搅柱、泥鳅打洞、摔碑等跌扑滚翻摸爬摔打等技巧性硬功夫也都搬上了套路,套路武术开始向高难度动作发展。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出现,起初不被同行认可,尤其是旋风脚的出现,随着这些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灵活性和机巧性的增强,看客们的极度欣赏,逐渐得到了同行人们的认可,也都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国家列为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各省市有了专业武术队,各体育院校设有武术系,专业的武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武术的情况下,不断挖掘民间隐藏着的精华,搜集历史残存的遗迹和记忆,探索今后武术的发展方向。武术该怎样发展呢,方向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按武术的根本要求定出规则,在规则范围内,通过比赛分出高低,然后锁定目标,向高处看齐,冲击目标,就是发展方向。武术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是技击内涵+演练美感。在达到根本要求的的情况下,按规则比动作难度,比动作惊险度,这就是武术的竞技,这就是体育运动武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竞技武术。技击内涵,演练美感,这是竞技武术的入门门槛,如果连门槛都进不去,竞技则是枉谈。
由于是国家政府领导下的专业武术队和专业体育院校,现代科技介入了武术研究,现代医学介入了武术训练的保护行列,于是空中造型,旋子转体,旋风脚720°,腾空摔叉等高惊险高难度动作和高难度组合动作创造出来了。这些高难度动作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有人不认可,说这还叫武术吗。这种认识和当初对旋风脚出现时的不认可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被认可的。武术本无竞技和传统之分,但是,由于比赛形式的出现,由于国家专业武术队和民间业余武术人群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距,体能素质差距,科研训练条件差距等诸因素,于是便分出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提高,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土壤和源泉。
关于竞技武术体操化、舞蹈化的问题,这是运动员在创编套路时技击内涵的断续。有些高难度的动作需加助跑或助跳才能完成,武术规则里助跑不能超过三步,这符合实战中的追法,可有的运动员在编排套路时,单单为追求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忽视了与前一个动作技击内涵的衔接。例如,场地到了边角有个定式亮相,下边突然来了个转身,然后跑起来做了个旋子转体,这个转身是什么技击含义呢,有什么奥妙呢,行家人也看不出来,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不转身旋子转体就会出场地,就像是体操运动员在场地边角处转身倒步的感觉一样。这种现象就是技击内涵断续。好的武术套路是能拆出对练的,好的武术套路能让人看出一段战斗小故事。国家编的初级长拳一路二路三路都可以拆成对练,长拳第一套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都可以拆成对练,只是少有人研究它。如果你编的套路能对练,而且攻防严谨,你编的套路就不会有体操化、舞蹈化现象的。
武术中的散手(现在叫散打)和套路武术如何对比优劣呢?打个比方,武术和语文比,武术是个总称,包括散手(徒手散手和兵器散手)和套路(徒手套路和兵器套路以及对练套路);语文也是个总称,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以及应用文。散手和应用文都属于实用性的,套路武术和诗歌散文小说都属于高雅性的,实用性和高雅性只是出现的场合不同而已。
2025·11·11·于北京朝阳
83156053@qq.com    2025·11·12·1726分·投《全球功夫网》www.qqgfw.com
709882957@qq.com   2025·11·12·1729分·投《全球功夫网》www.qqgfw.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0534-5886020(山东)|010-68485953(北京)|手机版|蟋蟀城论坛 ( 鲁ICP备12010671号-1 )

GMT+8, 2025-11-14 22:58 , Processed in 0.130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2-2020 蟋蟀城网 蟋蟀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