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飞驰如电,不知不觉间猴年连蹦带跳地即将到来。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
 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
 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
 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
 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人们喜欢猴子是大有缘故的,一是猴乃长寿象征,
 因为孙大圣偷了天上寿桃惠及徒子徒孙,又撕毁了地府生死簿;
 二是猴子乃机灵智慧的化身,“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便是代表;
 三是猴乃正义的代表,它忠心耿耿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
 一路上降妖擒魔,历尽劫数,终成正果……说猴为吉祥物一点也不为过,
 人们喜欢它精明、活跃、机灵,对它倍加宠爱。
 
 猴子在古代曾作为图腾。
 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
 “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
 《诗经》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
 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
 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
 秦汉时代,封侯拜将。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
 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吉祥图案有如:猴骑马上的为“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为“封侯挂印”,
 母猴负子的为“辈辈封侯”等。
 
 古人行商,用马长途贩运货物时,也常携一猴同行。
 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
 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能安置马匹。于是,民间有猴能避马瘟之说。
 《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与“避马瘟”谐音,
 令其掌管天马,专业对口,但老孙嫌待遇太低。
 
 三国时曹植在《白马篇》中说:“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扬起手来,能射中攀援如飞的猿猴,俯下身去,能射破箭靶,射手可谓技艺超群。
 诗中选猴来陪衬,可见猴的攀援能力之强。猴是一种非常灵巧的动物,行动敏捷,
 尤其是那一双修长有力的臂膀,能在树林间荡来荡去。
 
 
 
 邓艾,三国时代曹魏的大将,有一次外出游猎,
 射中了一只母猴,母猴怀中的小猴并不自己逃去,
 反而急促地将母猴身上的箭拔除,并采了些药草,敷在母猴的伤口上。
 邓艾目睹这一幕,为之感动,
 于是将良弓折断丢进塘里,从此再也不猎杀任何动物了。
 邓艾不杀猴,说的是怜悯之心。
 
 亡猿于林,木为之残,这是一则历史故事,
 楚王畜养了一只顽灵的爱猴,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突然逃回山林,
 楚王懊悔不已,忧心如焚,下令将这片林木全部伐尽,直到找到爱猴。
 结果这片林木伐得一木不剩,可还是没找到这只爱猴,
 “木为之灭,而猴仍不知去向矣!”
 
 有关猴的成语不少。
 猴年马月、杀鸡儆猴、尖嘴猴腮、虫沙猿鹤、
 惊猿脱兔、沐猴而冠、弄鬼掉猴、穷猿奔林、猿猴取月等,
 最早要数《诗经》中“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意思是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对于小人,应教以善道。
 
 清代有一幅漫画叫《扛官箱》,
 就以猴作为形象,画面上四个身穿清朝朝服的毛猴。
 两只猴子抬着一个官。前面的猴扛一面“禁烟”的旗鸣锣开道。
 作者以此来讽刺当时所谓禁止鸦片烟,不过是一场猴戏,针砭时弊,痛快淋漓。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毛泽东主席的这两句诗寥寥几字,写出了孙悟空正直无私、
 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性格。美猴王的英勇无畏精神,成了匡扶正义的化身。
 民间流传了不少关于孙悟空的歇后语,
 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钱钟书的名作《围城》中,对猴子的尾巴有一段精妙的比喻: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
 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
 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事实上,红臀不是猴子的缺点,而是它的长处。
 猴子的臀部毛细血管发达,所以呈红色。
 皮肤厚而坚韧,这使猴子可以蹲在地面,不然猴子就不成其为猴子了。
 长尾巴也不是猴子的短处,借助尾巴的缠绕能力,它可以攀登爬树,可倒挂着睡觉,
 还可以利用尾巴帮助站立,摘取果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