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组建武术队必须夯实武术进校园的基础环节
张爱霞
摘要
武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情况对武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武术进校园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武术队作为本校武术精英的集合地,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各参与群体对武术认知、武术训练情况、队员参加武术训练后的受益程度有不同的认识,而队员是武术队的主体,本文以北京市部分小学武术队作为试点调研,对武术队队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发现、分析,得出结论建议如下:
武术队队员特别热衷于武术的技击和健体特性。他们希望增加专项类游戏和传统套路的训练内容。另外,队员们希望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武术特长,在学校所有武术活动中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榜样。呼吁社会职能部门举办多种形式的武术比赛、表演活动,搭载电视、网络等媒体机构策划组织多样的武术节目。
小学组建武术队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意愿,家长和校方在对组建武术队情感方面和运作意见也给予了很大地支持和鼓励。同时组建武术队也是对武术进校园一系列活动的落实和升华。
关键词:小学 武术队 武术进校园 基础环节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url=]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生长、智力开发、思想萌芽的重要阶段,武术在中小学的推广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也有利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自1961年国家将武术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之后,武术扎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和推广。[/url]
武术在小学开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体育课中的武术内容、课间武术操、课余武术兴趣班,这三种形式是小学组建业余武术队(以下简称武术队)的基础。
在政策的引领下,武术进校园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普及校园武术操。让全校学生接触武术这项运动,通过学练武术操,简单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
各校的武术兴趣班则是将喜欢学练武术的学生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武术,练习武术,通过武术兴趣班的学练,学生对武术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喜好和认识,武术技术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选拔武术苗子、组建武术队的重要来源。
在兴趣班的基础上,部分较为优秀的苗子表现突出,会被教练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组织这些优秀的苗子参加比赛或者表演,逐步组建成为武术队。
一个学校的武术队,可以说是整个学校武术精英的集合地,它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关系着学生对武术正确认知的再现,关系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也关系着能否夯实武术传承脉络中基础环节的根基。
参与武术队的各个群体中,队员是武术队的主体,他们是武术爱好者,同时也是武术的传承人,他们在本校武术活动开展中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武术队队员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武术队期望等方面情况,以期对武术队教练带训、组织管理队伍、校方统筹规划武术活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分析,理顺武术队队员的行为规范反映、武德反映、身体素质反映、技术素质反映等一些列“武术效应”的现状,为小学生参与武术队训练、教练指导管理武术队、校方领导管理武术队提供参考资料,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武术兴趣和武术技能以及文化品德水平,让武术队在本校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活跃武术进校园的氛围。
2 文献综述
查阅了全国体育核心期刊及其他体育期刊,并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查阅了有关武术训练以及与中小学课余训练相关的学术资料。通过对这些著作、论文和文章的分析,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整理和挖掘相关材料为本文服务。
于昕[1]在《北京市小学生对武术态度的研究》一文中在研究小学生这一方面得出结论:学生喜欢武术运动,但认知模糊。上过武术课的学生对武术的态度高于没上过武术课的学生;文中最后建议到:①除了课堂的武术教学内容外,还要增加课外活动中武术内容的比重;②学校因事制宜招收武术特长生,把段位制考评引入学校,发展学校武术特色,成立武术传统校。
蒙华等[2]在《体育科技》期刊中发表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中调研后建议到:①武术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符合年龄特点,调动学生武术参与的积极性;②武术课的教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上;③教师要区分常态课和兴趣班教学内容、任务、教学规律的特点。
尹海立[3]等在《吉林体育学院学报》中发表的《对山东省中小学生武术课兴趣与动机的抽样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提到:山东省内多数的中小学生还是喜欢上武术课,尽管男生对武术课的喜爱稍大于女生,但对武术课还是很感兴趣的。部分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场地、时间、教师素养存在等问题。针对这些原因,尹海立提出:①教师要积极创新,研究适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此来丰富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方法;②改善武术课的教学条件,呼吁开发和引进武术器材;③抓几所武术基础好的学校,总结经验,向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实施,促进全省素质教育工作的提升。
陈磊、顾渊彦[4]在《“体教结合”――学校课余训练体制发展的主流倾向》一文中总结到:①课余训练体制的主要渠道是中学的运动队和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②课余训练的目标是:体育自身的目标和教育的目标;③学校建立健全管理组织,统筹管理学生的学习、训练、生活,使其协调发展。
林海霞、李静[5]在《对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艺术的探讨》中将教学艺术中的师生交往艺术、兴趣的引导艺术、教学的激励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艺术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这些教学艺术内容是教师提高专项业务能力的主要点。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北京市部分城区的小学武术队队员为主要调查对象,对队员的家长、教练进行了访问。武术队组队人数必须达10人以上。
3.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武术队的现状,旨在了解各方对武术队队员的认知、态度和期望,为小学开展武术队训练提供依据。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体育核心期刊及其他体育期刊,并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查阅了相关图书,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与相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经过向指导老师请教和反复修改后,梳理了由基本情况、认知、情感、意见四种成份构成的调查问卷。
(2)调查对象的选取
选取15所小学的武术队,随机抽取武术队队员做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选取标准:组建武术队,每年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成绩较好,且队内有梯队建设的学校视为武术队开展较好的学校;临时组队,经常参加比赛,成绩不稳定,且队内无梯队建设的学校视为武术队开展一般的学校。
(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问卷采用当地学校教师帮忙发放、回收的形式,发放学生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回收率97.1%。考虑队员年龄,读题、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的问卷中标注出“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真实、清楚地填写答案”这一提示,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真实有效性。
3.2.4逻辑分析法:
将调查问卷、访谈、文献资料三方面的内容与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对信息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发现特点与规律。
3.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性分类、比较、归纳。
4.北京市小学业余武术队队员的调查及分析
4.1 北京市小学业余武术队队员训练的情况
队员的训练情况调查分以下几方面:训练时间、训练课次、训练内容和伤病情况。
(一)训练时间
经过调查,各学校武术队的每次训练时间平均在1——1.5小时之间。个别学校会在准备比赛期时延长训练时间。
(二)训练课次
每周训练课次因学校情况而定。所参与调查武术队的每周训练课次平均在1——3次。个别学校会在准备比赛期时增加训练课次。大望路小学、万泉小学的每周训练课次为5次。
(三)训练内容
通过问卷和访谈,有79.3﹪的队员对武术队的训练内容表示满意。队员们表示愿意学习新动作。在新授内容时的注意力、兴趣点和积极性是最高的,不喜欢重复练习。对于身体素质、专项素质的训练内容表示虽然很累,但比较有趣味性,训练气氛也比较活跃。
(四)伤病情况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队员伤病发生率比较低。有过伤病的情况大致分为两类:非武术技术动作时意外受伤和武术技术动作时意外受伤。受伤部位集中在踝、膝关节的扭伤和腰、腿部肌肉群的拉伤。有些队员虽然没有伤病,但在大负荷训练的情况下会发生运动疲劳,或者反复重复某个技术动作时,参与练习的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会加重负荷,产生疲劳,如果不及时采取运动恢复措施,极易引发伤病。经访谈,队员看待发生伤病的态度比较平缓,基本不会有退缩或有抱怨的心理出现。
4.2 北京市小学业余武术队队员表演和竞赛的情况
目前,队员能够参与武术活动的主要途径是比赛和校内表演。经过调查统计得出,有44.8﹪的队员认为学校或社会给予展示武术的机会比较多,55.2﹪的队员认为展示武术的机会和活动不多。比赛会经过选拔进入集训期,有些队员不一定能真正参与进比赛,或者参赛次数比较少。相比之下,参与表演活动的概率就比较高,舞台以校内节日文艺表演为主。在与队员的交谈中了解到,队员们还是希望增加武术展示的机会,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武术特长。
问卷中对队员关于电视台武术类节目的关注度进行了调查,有62﹪的队员没有关注过此类节目,有38﹪的队员看过这类节目,如武林风、武林大会。他们的观点是:节目好看、好玩;展现的动作很帅,应向他们学习。
关于增加何种渠道的展示机会,队员们还是倾向了武术比赛,通过比赛取得成绩,争得荣誉(见表23)。
表1 队员希望增加展示机会的渠道情况
排序
渠道
比例
1
武术比赛
79.3﹪
2
校内外表演
69﹪
3
电视节目
31.1﹪
4
网络平台
6.9﹪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队员们对电视、网络平台的媒体渠道逐渐重视。因为媒体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最大,新鲜感强,观众群广泛,也说明了队员对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熟识度非常高。
4.3 北京市小学业余武术队队员对武术认知的情况
(一)队员对武术功能的认知情况
队员对武术功能的认知情况对参与、坚持武术队训练有一定的影响。
表2 队员选对武术功能的认知情况
排序
内容
比例
1
实战技击
62.1﹪
2
锻炼身体
60.5﹪
3
动作潇洒,适于表演
44.8﹪
4
培育意志品质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13.8﹪
5
帮助升学
10.3﹪
通过数据综合分析,队员对武术的实战技击特性非常热衷,紧随其后的是健身特性,这种认识多数受到了家长和影视剧的影响。对于练习武术能够培养意志品质,武术教育能够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则认识模糊。另外,部分高年级的队员想通过武术特长进入理想的中学,他们认识到武术对自己升学的助推作用。
(二)队员对武德及武术文化的认知情况
通过了解队员的德育文化认知情况,进一步说明武术队训练中的文化知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表3 队员的武术文化认知情况
排序
内容
比例
1
武术帮助了解民族文化知识
37.9﹪
2
武术帮助培养“养浩然之气”的民族精神
34.5﹪
3
武术帮助了解历史,了解爱国精神
27.6.﹪
4
武术帮助规范道德,不惹是生非
24.1.﹪
调查显示,队员在参训武术队之后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相较参训之前有所提高,有助于培育队员的民族精神。通过访谈,可以明显感受到队员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对武术的礼节、武术基本知识有简单的了解。谈论到武术名家的爱国举动时,他们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非常喜欢佩服这些历史人物。
综合分析,目前,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小学阶段,弟子规等一系列古文经典都要求普及和诵读。武术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队员在课堂中将学习的知识与武术知识相结合,让队员更容易体会经典诗词的内容。例如: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关于礼节的知识。习武者很重视礼仪,在练习过程中就有很多礼仪规矩,如抱拳礼、持械礼,在传递器械时的礼仪都有很多规矩。那么,通过武术礼仪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书中文字的内容,又可以在武德的约束下更好地践行文化知识。
“‘浩然正气’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支持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核心。‘浩然正气’是武术文化内在特征的集中体现。“[6]正气是指善良、正直、明辩是非,面对邪恶挺身而出的气度。队员可以结合武术动作的演练意识和演练风格来培养队员的正气,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或者面临威胁时,能够勇敢坚强,积极想办法处理困境。
武术动作蕴含实战技击,这是学生喜欢武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教练一般通过单个动作演练技击方法来说明实战性。通过动作演练、“拆招”等形式来显示功力、道德和精气神,要懂得点到为止,不可惹是生非,以此来培养队员“养勇,知止,较艺不较技”的思想。
4.4 北京市小学业余武术队队员对业余武术队的期望
(一)队员参与武术队训练后的进步情况
认知影响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在了解队员对武术功能认知情况和参训武术队动机情况后,参训后的进步情况来分析动机是否达到目的。这影响队员能否坚持参加武术队的训练。
表4 队员参训后的进步情况
排序
进步内容
比例
1
体质增强
82.8﹪
2
自信心增强,有集体归属感
72.4﹪
3
增强民族精神
58.6﹪
4
举止礼貌
51.7﹪
5
生活习惯
48.3﹪
通过前后对比,以及与队员访谈,综合分析,队员参训武术队后,体质增强,尤其是在体育测试,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可以轻松达标,为个人和班级争得荣誉,这是收效最好的一项。通过比赛表演等活动,自信心增强,敢于展现自己,争得荣誉的同时也有了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在精神面貌和品德规范一项中,队员们也有一定的收获,普遍反映在参训武术队后,更加有礼貌,做事情的时间观念有所加强,面对竞争也敢于积极迎战。
(二)队员对武术队的期望
调查显示,队员希望增加专项类游戏的内容,这与队员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武术技击内容的学习仍旧是学生比较热衷的,教练员要适时地对此项内容作训练计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训练兴趣。另外,队员对适当增加武术理论课的倾向非常低,说明,队员们不喜欢武术理论知识的教条式学习。
表5 队员希望武术训练增加的内容
排序
内容
比例
1
专项类游戏
65.5﹪
2
技击内容讲解
58.6﹪
3
传统武术套路
44.8﹪
4
适当武术理论课
17.2﹪
5、对业余武术队队员家长的调查
家长肯定了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特性。他们认为通过武术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灵敏性、协调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简单的防身自卫知识。家长对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与了高度认可,说明家长的民族文化意识程度有所提高。孩子通过武术队训练,身体抵抗力增加,运动素质尤其是耐力和柔韧性素质都有相应提高,满足了家长送训的首要目的。结合访谈,家长认为孩子的自信心有所提高,敢于展示自己。但在行为习惯以及自控力方面有待提高。
6、对业余武术队队员教练员的调查
通过访谈,综合分析,教练员对队员的责任心比较高,尤其是在队员技术训练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通过武术队训练让队员在武术技术水平上有进一步地提升,也为了让更多学生对武术有正确的认知,热爱武术,练习武术。
教练员任职武术队面临很多实际困难需要解决,通过访谈了解到,教练员希望解决队员的升学前途问题。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武术段位考级制度进学校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武术特长不认定为小升初的加分项,多数队员不能通过武术特长帮助其升学。武术相关机构和专业武术训练队很少会到此类性质的武术队进行队员选拔,校方与这些机构的共建项目较少,多数教练员的人脉关系也很难推荐上去,即使有队员想走武术专业道路,也是求学无门。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职能部门对小学武术队的职能衔接不够重视。
7、结论与建议
1、武术队队员特别热衷于武术的技击和健体特性。他们希望增加专项类游戏和传统套路的训练内容,不喜欢武术理论知识的教条式学习。
2、队员们希望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武术特长,在学校所有武术活动中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榜样。
3、呼吁社会职能部门举办多种形式的武术比赛、表演活动,尤其是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机构,策划一些关于武术表演、武术知识问答、趣味武术类的节目,给队员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借此提高队员的自信心,以及增强队员对武术发展的信心。
4、教练员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寻找搭建各种平台,便于搜集各方面信息,辅助武术队的训练及管理。在训练中,要意识到武术队与专业队的区别,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坚决不能放松,扫除领导对武术队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也要多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送训积极性。
5、小学组建武术队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意愿,家长和校方在对组建武术队情感方面和运作意见也给予了很大地支持和鼓励。同时组建武术队也是对武术进校园一系列活动的落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于昕.北京市小学生对武术态度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蒙华,黄鹤,覃明路.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2009,
3. 尹海立,姜玉泽,邓永明,李臣锋.对山东省中小学生武术课兴趣与动机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14—115.
4. 陈磊,顾渊彦.“体教结合”——学校课余训练体制发展的主流倾向[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6):111—112.
5. 林海霞,李静.对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艺术的探讨[D].四川:2008,3,190.
6. 钟海明、马若愚. 中华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3.
7.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郑旭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高向东.小学武术学校评价方案研究[D].河北,2008.
11. 翟兆军.课余训练的沉重话题: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人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7(3):21.
12. 岳春林,黄敏.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2(12):39—41.
13. 《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20.
14. 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00.
15. 翟兆军.课余训练的沉重话题: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人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