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城网——蟋蟀论坛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92|回复: 35

[分享] 玩蟀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飞鸿 于 2013-9-9 03:29 编辑

QQ图片20130821094405.jpg
  这里没有老法师,只有互相学习的伙伴和老玩童。

  我个人认为,蟋蟀不管任何一品种,都有优劣之分,有许多爱好者往往挑虫看色相,但忽略一点,不起眼的虫也会出将,实力派与偶像派的歌星明星都在舞台上表演,而且都有各自追捧的粉丝。挑蛐蛐也是同样的道理。色相好的虫往往价钱高与普通的,而普通的虫都是挑剩下来的,价钱自然下来,我前面说过任何虫品都有劣优,关键你运气如何。

   昨天我在蟀摊闲坐,一位爱好者在30元一条罐内挑了许久,终于挑了二只满意的虫付了钱,我都没看他的虫,对他说我从五元一条中随手拿一条不起眼的独腿与你排一下,他说行,我说你帮我找一条独腿出来,他很快从五元罐内找出了一条独腿,放进斗盆,他也将挑的虫放进去,没掐几下他二只蟀哥都败下阵来,他拿起斗盆仔细观察独蟀,还看出独蟀前抱爪花掉的,他摇着脑袋说看不懂,最后他是拿着独腿回家的,败下阵的我拿回家。为什么我会拿败将回家,因为这二虫品相确实不错,就是欠时过早破了口,待我调养到时定能取胜那独腿,我已与买虫爱好者约定,九月中下旬我在此摆擂台,欢迎爱好者参与。重温儿时露天玩蟀之景,届时拍成视频供友友们分享。我个人认为,虫最好的出斗时间是成虫后一月之后起色,别玩得过急,应耐心调养,俗话说三分虫品七分养,记住这句话没错。

   有不同观点可以一起探讨,因为这里没有老法师,只有互相学习的伙伴。虫海无际慢慢游,游到白头不见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贴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够狠,欺负人家不懂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虽短,但是在理,3分选,5分养,2分斗。与其大家在如何选虫上钻牛角尖倒不如在如何养虫上多钻研钻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飞鸿 于 2013-9-9 03:44 编辑


你说得很对,昨天我在国虫网发了此帖,有位虫友发了一个姆指朝下的图,我回言举了一例。
举个实例给你,一位钳工技师,工作中遇到一件很容易修的设备故障,可当时他手头上没有工具,无法显示自已的技能,结果引起了设备停运,给生产带来了影响。三分技能七分工具。
有好虫在手更要精心调养,各种条件具备,即便出战不利也心安理得,因为强虫还有更强虫。  发表于 昨天 19: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飞鸿 发表于 2013-9-8 19:16
你说得很对,昨天我在国虫网发了此帖,有位虫友发了一个姆指朝下的图,我回言举了一例。
举个实例给你 ...

昨天国虫网应该不能发贴吧,因为国虫网因域名备案,现在还打不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保华在线 于 2015-4-15 11:49 编辑

  【秋虫至】

  玩蟋蟀分三个阶段:收、养、斗。60岁的林为说:“到我现在这个年龄,特别喜欢的就是养这一块。”蟋蟀宜静养,养它的那段时间,人也跟着养性,走路、搬东西都轻轻的。怪不得著名收藏家、被称为 “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称:“怡情养性应当是养蛐蛐的正当目的和最高境界。 ”

  挑自己喜欢的东西怎么会累

  黄梅天一过,林为就开始为迎接今年的蟋蟀做准备了。他把一百多个蟋蟀盆从车库里拿出来,先要用加了茶叶的开水煮,消毒、去味,然后再在大伏天里放到太阳底下曝晒、去潮。为了安置这些蟋蟀盆,他特意在客厅的电视柜旁辟出一大块空间,放了两个架子。每个盆放上去前都被小心擦拭了一番,还开了一条缝透气。

  对于玩蟋蟀的人来说,秋天分成三个部分:早秋、中秋和晚秋。这和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关系不大,倒是和节气有点关系,分别对应了玩蟋蟀的“三部曲”:收、养、斗。

  “从8月7日立秋,到9月7日前后的白露,主要是收蛐蛐;从白露到9月23日左右的秋分,主要是养蛐蛐。”林为说,“蛐蛐有个成长变化的过程,要到秋分以后颜色才会定下来。等它的品种定型后,你才能确定它是不是可以出去打仗。所以按照老法,斗蛐蛐要到秋分以后,一直斗到入冬”。王世襄在《秋虫六忆》里写道:“北京称蟋蟀曰"蛐蛐"。不这样叫,觉得怪别扭的。”林为说普通话时,也爱叫蟋蟀为“蛐蛐”。

  他不仅在上海的花鸟市场里找蟋蟀,每年立秋一过,还要到外地去收蟋蟀。上周采访他时,他刚买好去河南的火车票,准备8日出发。“现在上海本地基本不出蛐蛐了,大都来自山东、河南等地。”他说,“到外地去收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蛐蛐,有成千上万只供你挑选,收蛐蛐的乐趣全在这个挑选的过程中。”

  收蟋蟀的工具是一个编织筐,一堆竹管筒。竹管筒细细长长,一个筒放一只蟋蟀,口用棉花塞住,放进四四方方的编织筐里,每年总要带几百只蟋蟀回来。“从8月初开始,你只要在火车站看到这种编织筐就知道:噢,他是跟我一样去收蛐蛐的。”林为说。

  在外地的一些蟋蟀市场,是由买主租摊位。“5块钱租个小凳子、小桌子,两块钱一杯茶,你就坐在那里等着。农民抓了蛐蛐会送过来,一包一包放在你桌上,你就挑吧。”他说,“挑好了跟他们谈价钱,3块、5块、10块,随便说。”

  林为每次去收蟋蟀,总要待上一个星期到十来天。来回车票、住宿加上买蟋蟀,花费大概在3000元左右。问他看那么多蟋蟀累不累,他说:“你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怎么会累啊?这个不可能累的。”

  养蛐蛐时,电视都不敢看

  收回来的蟋蟀,林为会再挑选一番,特别喜欢的留下,其余的送朋友。他说:“到我现在这个年龄,特别喜欢的就是养这一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观察蛐蛐,它有各种变化,就像一个小孩长大一样,太有乐趣了。”

  养蟋蟀,这个“养”字前面要加一个“静”。蟋蟀宜静养,人也跟着养性。“如果蛐蛐老是处在焦躁不安的情绪下,到秋分的时候,它的颜色就定不好。”林为说,“养蛐蛐的那段时间,要很静、很投入地为它服务,生怕惊动它。所以我连电视都不看,走路、搬东西都是轻轻的。”

  养蟋蟀要喂它吃喝,给它打扫卫生,晚上还要放母蟋蟀进去陪它。伺候一百多只蟋蟀,林为每天要花上5小时。“其实换水、换饭很快的,两样东西,每个蛐蛐盆几十秒就换好了。但是换的时候,你总是想要趁机看看蛐蛐。”他说,“平时你不能老去看它,看它一次,就惊动它一次。老去看的话,再好的蛐蛐也要被你搞坏了。所以一天也就看个一两次,趁喂食的时候看看。”

  这一点,王世襄在《秋虫六忆》里倒是也有描写:“……以上虽可以在一两分钟内完成,但方才开盖时,蛐蛐躲进了过笼,所以它是什么模样还没有看见呢。爱蛐蛐的人,忍得住不借喂蛐蛐看它一眼吗?要看它,需要打开过笼盖,怕它蹦,又怕折断须,必须小心翼翼,仔细行事,这就费工夫了。 ”

  观察的时间久了,虫主对每只蟋蟀的特征、脾气性格都了如指掌。林为说:“从这一百只蛐蛐里,你拿一个出来,再丢进去,我马上把它找出来。你养的孩子,会认不出来吗?不可能认不出来。它们每个都不一样,有各自的特点。”

  对于他来说,最享受的是在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把最偏爱的那十几只蟋蟀摊在地板上,盆盖全部打开,客厅灯关掉,只戴一个头灯,细细观察。

  这时的蟋蟀也不乱跑,一般不会从盆里逃出来,“因为它处在比较安逸的环境里”。林为说:“这个时候气温降下来了,吃的东西都添足了,又有母的相伴,应该是最舒服的时候。要是它还不安定,到处乱爬,那有可能就是本身体质的问题了。这样的蛐蛐斗不好,要把它剔除掉。”

  蟋蟀宜静养,反过来,养得好的蟋蟀也是不大叫的。“蟋蟀叫有时是要寻找配偶。当什么条件都满足它了,它是不叫的。要是一个人养一百只蛐蛐全部在叫,那说明他不会养,水平很差。”

  好蛐蛐,宁愿战死也不投降

  秋分过后,到了蟋蟀开斗的季节。古人赞蟋蟀有五德:“鸣不失时,是其信也;遇敌必斗,是其勇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伤重致死,是其忠也;败则不鸣,知耻辱也。”在蟋蟀爱好者眼里,一个好蛐蛐就像英勇善战的将士一样,懂得“精忠报国”。

  “去年我有一个蛐蛐,天天斗,连赢了八场。等到再要斗,跑去一看,它在盆里一动不动地死了。这样去世是最好的。它的精力已经用尽了,要是还坚持上场的话,那是会输掉的。”林为说,“还有一个蛐蛐也是类似的情况。它场场赢,赢到我看它已经不行了,准备拿回来养老。没想到跟我一起玩的几个人又悄悄拿去斗了。那一场它怎么斗呢?它已经不会走路了,就撑着站在原地不动,一直顶着。打到最后,它发力一口,把对方打败了。回到家一看,它已经死了。”说到这里,林为忍不住赞道:“我的蛐蛐,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保华在线 于 2015-4-15 11:50 编辑

  斗蛐蛐的什么形式都有,朋友间相约斗着玩的,参加友谊比赛的,甚至还有一些赌博性质的。林为说,有一群60多岁的“老工人”群体,主要以娱乐为主,不斗钱,只斗着玩。“叫他们"老工人"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些时候,玩蛐蛐的主体阶层是工人。后来改革开放后,玩蛐蛐的个体户多了,工人反而少了。因为那时蛐蛐贵了,他们玩不起了。但还是有老工人玩,这个时候我们说起他们就有点尊敬的口吻了。因为他们经济情况跟玩蛐蛐已经有落差了,还在玩,说明是真喜欢。我们小区就有一个,每年买几百块钱的蛐蛐,斗着玩。”

  甚至还有光养不斗的。林为说:“我有一个同学,他每年买一千块钱蛐蛐,连斗着玩都不斗,就是养蛐蛐,一直养到它老死。一千块钱现在不算什么,但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每年买一千块,那时还是个大数字。他就是喜欢养。”

  抓蛐蛐的过程,你在跟大自然交流

  星期日周刊记者 韩小妮

  听到知了的那一声叫,心情真是好

  星期日周刊 (以下简称 “星期日”):在外地收蛐蛐,除了到市场上挑,你会到地里看农民抓吗?

  林为:会,我还会自己去抓。在上海,我吃完晚饭要出去跑一个小时的。所以到了外地,抓蛐蛐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吃好饭跟同去的朋友聊聊天,大概八九点钟出去抓,12点之前回来睡觉。

  我去年在河南,有几个人看着我抓蛐蛐,都说我很神奇。我只要手电筒光一扫,脚轻轻踩两下,蛐蛐就出来了。哪些值得我抓,哪些不值得,我马上就看好。我逮蛐蛐,后面有两个人跟着我往竹管筒里灌。我用网兜逮好递给他们,他们两个人都来不及装。

  星期日:是因为你每年都去外地,所以比较熟练吗?

  林为:也不是,这是从小锻炼出来的能力。我这两年也没有每年都去抓蛐蛐,大部分时间还是坐在那里收的。

  星期日:小时候是怎么开始玩蛐蛐的?

  林为:那时我有个隔壁邻居,是个开店做照相框生意的木匠。他不抽香烟、不喝老酒,在旧社会的时候就喜欢斗蟋蟀。我跟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玩,每年夏天去捉蛐蛐,总归要抓几百只。回来以后,我们三个每人挑上几十只,再分头去养。

  星期日:抓蛐蛐的时候多大了?

  林为:大概十一二岁。那时没钞票,经常早上4点钟爬起来,走上两三个钟头到田里去抓。口袋里有几分钱,但那要省到回来的时候再坐车子,生怕回来的时候走不动。照理蛐蛐应该半夜里捉,但是半夜里我们没这个胆量,也没交通工具。

  星期日:那时到哪里抓?

  林为:七宝的蛐蛐是最好的,还有浦东三林、杨高路、南汇、南翔、浏河都去过的。

  星期日:到了地里怎么找呢?

  林为:听叫声,观察地形。它做窝的时候会把一些小颗粒的土咬出来,堆在洞口。所以要是看到一些土围在洞口,圆圆的很小的颗粒,那洞里面就有蛐蛐。但是你不能直接抓啊,还要找到它的另外一个出口。这样你把手指伸进一个洞口,把网罩放在另一个上,它一逃蹿就能逮到了。不光这样,抓蛐蛐分各种情况,有各种抓法。

  星期日:这其实也是小时候了解大自然的一种方式。

  林为:对。它的主题就是跟自然的一种融洽。那个时候你投入进去,真正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跟这些对象在交流。比如抓一个蛐蛐,你再怎么狡猾,我也要把你抓出来,这就是一种交流。

  星期日:跟它斗智斗勇的过程。

  林为:是的。我们那时不光抓蛐蛐,知了、金龟子、青虫、蚱蜢,各种虫都抓。我抓知了也很厉害。揉一个面团,不断地在水里拍打,打成面筋,它就变得很粘。然后找一根竹竿,把它往上面一粘。看到树上的知了,把竹竿慢慢升上去,升到知了的位置,一碰它就粘住了。听到知了的那一声叫,心情真是好。要是没抓到,它是一声响亮的叫声,由近而远一下子飞掉了。

  我们是在

  喜悦和挫折的交替中成长的

  星期日:现在的小朋友可能都没体验过。

  林为:他们享受不到。我们小时候还拿吃冰棍的棍子给知了做笼子。那时的棍子不是宽的、薄的那种,横截面是正方形的。自己吃的冰棍没那么多,马路上人家丢掉的,赶快捡回来洗一洗,晒晒干,就这样一根一根互相叠成十字,然后橡皮筋一扣,卡成一个正方形。

  星期日:那个时候的动手能力都是很强的。

  林为:对。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现在不一样,什么都要靠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不可能找家长买的。身体也要很灵活。因为我们都是白天抓蛐蛐,白天蛐蛐这一蹦,它是连着跳,第一下拦不住它,它几下就跳到十几米以外,往地里一钻,找不到了。所以我练就了一个能力:蛐蛐第一跳的时候,我整个人会飞出去,马上挡在它前面,两只手把它拦住。

  星期日:这很考验身手啊!

  林为:很好玩。那时不灵活的小孩根本没法玩。同样一个蛐蛐,有的小孩手脚没轻重,一把抓起来或许就死掉了,或者脚断掉、须断掉。我抓起来它一点都不会受伤。

  星期日:夏天玩虫,真是全方位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啊。

  林为:对,还要靠自己去判断,处理和朋友之间交往的关系。现在的孩子不需要,家里面他说了算。我们那时候不行啊,伙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你不谦让,谁跟你玩?

  那个时候能够把各种虫都玩完一遍的,人家都很佩服你的。其他玩不过的小孩都愿意跟着你。小时候只要我的蛐蛐儿拿出来,后面跟着十几个人,因为我的蛐蛐厉害嘛。这个时候很有荣誉感,表明在这方面你强过他们。

  星期日:那么抓完以后斗蛐蛐呢?

  林为:那是满足争强好胜的一种心理,生物界的雄性都有这种心理。还有呢,小时候玩蛐蛐都是自己去捉,自己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捉回来的蛐蛐如果获胜了,那有种成就感。要是失败了也有好处。虽然回来垂头丧气,但也考验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对我们心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不像现在的小孩,受到一些挫折马上就不行了。现在回头看,我们是在喜悦和挫折的交替中成长的。

  杂草丛生的院子也是舒服的

  星期日:小时候所积累的对大自然的了解,你觉得对你长大后有什么帮助吗?

  林为:很实用的帮助也没有,我觉得就是一种亲近。

  星期日:跟自然、跟土地的亲近?

  林为:对,在我身上也是一种本能。你看我的院子,好多人都说,怎么这么脏啊,草都长得乱七八糟的。我就喜欢这个,而且草里面都是虫,我还不准打药。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如果用水泥铺得很整齐的话,我觉得不舒服。

  我养的蛐蛐要是第一场就斗输了,我就把它扔在这个草丛里,让它在这里叫叫。

  星期日:这些草都是杂草吗?

  林为:对,杂草丛生。有时候小狗在上面跑跑,也很舒服的。你看那里稀稀拉拉长了两棵玉米。我是随便丢了两颗种子进去,就长成这样了,现在已经老了。旁边爬了一点豇豆,另一边种的是丝瓜。我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星期日:田园式的?

  林为:乡村的,我特别喜欢生活在农村。

  星期日:你在农村待过吗?

  林为:我以前在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时候,先在农场里搞宣传工作。后来当地的教育局向农场要人,我就被调到地方上去,在农村的小学里教了两年书,接着又到公社里的中学教了两年。

  那个村里只有这么一个学校,学校里就我一个老师。在我之前,没有一个汉族人待在那里超过三个月的。我去的那天特别像电影里的镜头,全村的人都出来站在路边,年纪最大的跑过来感谢我,很激动地说他们祖祖辈辈没有文化,我是“毛主席派过来的”。然后就杀猪、宰鸡欢迎我。

  我去的时候还没有学校,先是跟他们一起盖房子,盖好后,再把他们那些原来读过两三年书的人招过来,有的都十七八岁了。开学第一天一下子收到十几只鸡,他们都抱着鸡来上课。

  星期日:是从家里抱过来送给你?

  林为:对,所以一开始课都没法上。学生说,第一节课你先不要上,我们帮你盖鸡窝。大家就去砍木头帮我搭鸡窝,搭好了再上课。

  星期日:你说到之前没有一个汉族人待在那里超过三个月的,为什么?

  林为:非常孤独。只有你一个汉族,其他都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你可以学,但是观念不一样,你得适应。完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要融合进去很难。举一个例子,他请你吃饭,你得有勇气才能吃得下去。我提到“勇气”两个字。那碗鸡,肠子是不破开来洗干净的,就这样一段段剪下来,也就是说鸡屎也在里面,那是吃一口就叫你喷的。跟我一起去的人,吃了一口就捂着嘴跑出去了。猪血是生的,猪肝切片拌在里面,也是生的,撒点盐让你吃。这个你做得到吗?你吃了,就是好,不行的话,他们就另眼相待了。我吃下去了。

  星期日:刚才你说你特别喜欢生活在农村,所以后来生活得不错?

  林为:是的。那时候我自己养鸡、养猪,带着学生到山里面开荒,种了一大片玉米。玉米收回来给猪吃,猪吃得很肥,到了年底杀掉,每个学生都分到一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8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不管任何一品种,都有优劣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哉,乐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0534-5886020(山东)|010-68485953(北京)|手机版|蟋蟀城论坛 ( 鲁ICP备12010671号-1 )

GMT+8, 2024-4-28 14:00 , Processed in 0.350600 second(s), 6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2-2020 蟋蟀城网 蟋蟀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