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城网——蟋蟀论坛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7|回复: 11

[征文]灵动的蟋蟀 —— 作者:王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 动 的 蟋 蟀

    2000多年来,这种本来十分普通的昆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有人畜养它,赏玩它;也有人吟咏它,歌颂它。人们为它而喜,为它而忧;因它而倾家荡产,因它而骤然暴富,并因此而演出了一幕幕悲剧、喜剧、闹剧。环视世界其他各国,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为蟋蟀化费了那么多的心血;更没有像我们那样,居然积累起内容丰富的当然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蟋蟀文化”。
    在1985年中华蟋蟀协会在天津成立时,吴茂林就兴奋地给《羊城晚报》、《中国花卉报》等多家刊物投了稿。很快订书款从全国各地汇过来。那时吴茂林写成了新中国以来第一本关于蟋蟀的书《秋虫——蟋蟀通》,之后有相继写成了《集成蟋蟀谱》《斗蟋宝鉴》等关于蟋蟀的专业丛书。
    其实斗蟋蟀这一游戏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南宋时的杭州可谓是斗蟋蟀之风最盛的地方。据记载,当时任宰相的贾似道,还专门在西湖葛岭建造“半闲堂”,还写了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的专著《促织经》。在这本书中,贾似道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养蟋蟀、蟋蟀生病怎么医治、如何识别凶强的雄蟋蟀等。而如今玩蟋蟀懂蟋蟀的人越来越少了。
   近来来塘栖古镇开始了对古老文化的挖掘工作,“我出生在这几十年了,夏天时,每到晚上都能听到院子里蟋蟀的叫声,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只是小时到斗蟋蟀的热闹场景已经多年不曾有过了”吴茂林叹了口气,“还好现在杭州打造休闲都市,我们的蟋蟀文化又时来运转了。”
       蟋蟀这种昆虫体型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尽管深浅不一.雄虫利于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或针状.它的生活周期:卵被产于湿润的土壤,单产或群产,肉食性的种类如树蟋,将卵产于植物组织.若虫有12个月龄期.蟋蟀的分布:世界性分布,见于林木,牧场,灌木丛,草地,多数种类在地上生活。
    蟋蟀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蟋蟀的种类多达2000余种,下面介绍一些我国常见的蟋蟀种类.斗蟋,雄虫体长13~16毫米,雌虫14~16毫米,体黄褐至黑褐色.头顶一般为黑褐色,深浅有变化,具3对黄色纵纹,两侧单眼间有一黄带,呈括弧形,两端粗,中间细,颜面正常.拟斗蟋,体中型,长12~14.5毫米.头略宽于前胸背板,后头区有6条细而短的黄色纵纹.贝氏斗蟋,体型比斗蟋略小,颜色也较浅,雄虫体长13.5~15毫米,雌虫14~15毫米,头部暗褐色,特别是额和头顶前部。长颚蟋,俗称老咪嘴,小咪,瘪嘴等。体长12~16毫米,体表及足被微毛。头顶黑褐色,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两侧单眼之间有一黄带。大扁头蟋,俗称棺材头,棺材板。体长13.5~22毫米,头顶黑褐色,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额突近前缘由一黄色横纹。小扁头蟋,体型比上种略小,体长11~13毫米,头顶黑褐色,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额突有1条黄色横带。青森扁头蟋,体型上比上种略瘦小。头顶橙色,后头区有3对橙黄纵纹,额突顶端有一黄色横带。灶马,体长14~17毫米,浅褐色,密被软毛,背腹部扁平,头部褐色,两侧单眼之间有黄色横带。前胸背板沿后缘有一浅褐色至黄色横带。白面纺锤蟋,体长13~15毫米,头圆,头顶呈褐色
    有光泽,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中间两条最长。 北京油葫芦,体长18~25毫米,呈褐色。头顶呈褐色有光泽,颜面及复眼周围黄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盘区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斑纹,侧叶前下角黄色。银川油葫芦,外形与北京油葫芦相似,但体色较深。拟京油葫芦,俗称草蟋,随着海拔升高,这一种体型变小,颜色变暗,特别表现在头顶和颜面的颜色上。黄褐油葫芦,体长雄虫22.3~24.1毫米,雌虫24~27.8毫米。黄褐至红褐色,头部触角一下及后头蛆红褐色,触角窝以上至复眼后缘黄褐色。南方油葫芦,体大粗壮,尾5种油葫芦中最大的一种,体长22.5~28.7毫米。头顶红褐色有光泽,复眼周围及颜面黄褐色,两触角窝之间有一对褐色小斑,少数个体不明显。花生大蟋,又叫华南大蟋蟀,大土狗,大头胸。体长32~44毫米,体赤褐色,粗壮。头半圆形,有稀疏刻点。暂介绍以上15种。
    蟋蟀玩赏的渊源——斗蟋。有文字记载的斗蟋活动最早见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南宋和清明。关于斗蟋活动最早的判断大多是对“有文字记载史”的解读。斗蟋仅仅是一件很小的玩乐事,但是在历史上喜欢斗蟋的帝王很多,尤其是清朝后,几乎是代有其人,身为帝王将相戏好此道倒也无可无不可,只是,再小的事情,到了专制统治者那里多要走样。对中国斗蟋活动的探讨和总结的始作俑者是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他汇总了历代蟋蟀迷们的经验和体会,编著了一部集哲学,文学和科学为一体的《促织经》。
    我国的斗蟋历史可谓久远,在唐王朝开元天宝年间,就有了斗蟋活动。这一活动到底是从民间传入宫中,还是自宫中闲暇消遣解闷活动,再流入民间,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至今任保留下来,斗蟋活动对爱好者来说胜似逢年过节.组织斗蟋也有一定的形式,一般都是多年知己密友自愿结合或以地区划分组成.这种自愿结合的组织,其成员有工人,干部,医生,也有文艺界名流和大专院校的教师,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养家,更多的是年轻后起之秀,年龄差距颇大且职业广泛,全靠小小蟋蟀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斗蟋蟀这一娱乐活动也是国家安定昌盛,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具体反映.长期以来,由于历代人的偏见,这一项活动总是与”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联系起来,不足为君子之道.事实恰恰相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玩物不但没有丧志,而且从某些方面,促进了他们的业务发展.古往今来在社会上是有那么一些人,将事业置于脑后,终日迷恋玩虫或以虫为赌,走火入魔.借斗蟋知名行赌博之实,就又另当别论了。
    要使斗蟋蟀成为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活和高雅的娱乐活动,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并应严禁利用斗蟋进行赌博。说到蟋蟀与文化,中国的虫文化可以上溯到《诗经》,春秋时代,关于鸣虫的文学作品又极多,人类的情感离不开大自然中的微虫,法布尔的《昆虫记》到《聊斋志异促织》,《济公斗蟋蟀》,人类的好恶可以从中透出信息。《红楼梦》到《神雕侠侣》,多少名著那蟋蟀来入话。《蛐蛐四爷》中传奇般的“常爷”,还有他哪三个无法破解的谜。咏虫的诗文古今中外都有,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却使人泪水满眶。废帝溥仪的小诗,《我的前半生》中从来没有被提及:灯闪着,风吹着, 蟋蟀叫着, 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风息了, 我应在院中唱歌。
    迷惘寂寞的意境,令人回到遥远的童年。寂寞的童年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法布尔的《昆虫记》对喜欢昆虫的人来说,真是精彩的不容错过,在《蟋蟀》一文中,其中的“家政”,“他的住屋”,“他的乐器”等章节,反映了法布尔的观察细微与文字趣味真的很到位。《红楼梦》中有一处写傻大姐“掏促织”。而在《神雕侠侣》中,金庸先生对蟋蟀的描写尤为精细。
    写蟋蟀的诗中外都有,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善鸣的习性,唧唧,叽叽的,清脆而嘹亮。英国名小说家狄更斯写到:“我喜爱蟋蟀,因为它的鸣声给予我许多思潮。”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家中喂养许多蟋蟀,目的是“听了它们的鸣声而容易入眠”。我国古代,蟋蟀鸣秋也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几乎所有的蟋蟀书中都引以为豪迈的是,中国最古的十个集子中,多次出现了蟋蟀的虫影,如“十月蟋蟀入我床”等。纵观世界,偏偏中国人把蟋蟀演绎成一种叙述个人心境的文学意象。如“四时更变化,岁暮一和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引发出诗人怅然及失意的心境。咏蟋蟀的诗篇中,杜甫的《促织》是写蟋蟀的代表作:“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说到吃昆虫,从科学角度看,昆虫的确是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它们的但白质含量很高,甚至高于河虾和淡水鱼,而脂肪和热量却很低,每一百克蟋蟀中脂肪只占五点五克。现在,蟋蟀的饮食文化中,蟋蟀昆虫菜种类繁多,如:油焖蟋蟀,酱拌蟋蟀等等。
    今天,由于人们乱捕乱猎和滥食昆虫,不仅带来一系列疾病,而且危及生物多样性,自然群落是物种协同进化并特化的结果,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需要极高的复杂性,物种特别是关键物种的灭绝将带来长期不良后果,在开发和持续利用方面,昆虫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因此,为了国家和子孙后代的利益,需要将昆虫科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把那些在科研,教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环境物种资源保存下来,认真做好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昆虫资源调查,科学研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王颖(吉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引经据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具民族特色的“蟋蟀文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有人畜养它,赏玩它;也有人吟咏它,歌颂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0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人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魅力舟山 www.hangzhou.daheiw.com 杭州网 www.yancheng.dachuanw.com 宁波之窗 www.ninbo.daheiw.com  温州视窗 www.wenzhou.dajingw.net 金华热线 www.jinhua.dajingw.net 嘉兴在线 www.jiaxing.dajinw.net 绍兴信息港 www.shaoxing.dajinw.net 湖州信息网 www.huzhou.daliaow.com义乌热线 www.yiwu.dayuew.com合肥之窗 www.hefei.dazhew.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0534-5886020(山东)|010-68485953(北京)|手机版|蟋蟀城论坛 ( 鲁ICP备12010671号-1 )

GMT+8, 2024-3-29 09:16 , Processed in 0.3330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2-2020 蟋蟀城网 蟋蟀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