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保华在线 于 2016-11-10 10:10 编辑
鼓楼小段 发表于 2016-11-10 08:58
大家都聊 油毛沙血。 没人知道 在哪儿呐。
油毛沙血,是前人观察蟋蟀外表时所呈现的一种现象特征。
是前人对优质蟋蟀的一种经验评价总结,我斗胆作一下浅谈;还是那句话,高手路过,可尽情拍砖,如误导初学者也概不负责。
现代汉语中《油》的定义: 油,是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憎水性物质的总称。憎水性:是指材料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
《油》的来源; 古时,初有文字时,并无“油”这个字,虽有很多神话传说却不实,乃后人伪托。油的发现,是人们在长期改造大自然的生产劳动中,发现动物有脂,植物有膏。
《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礼记内则》《齐民要术》等也有记载: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 到了玩蛐蛐鼎盛的宋代,不仅仅有了《油》这个字,而且以油作比喻的词也越来越多,古也有涉及,例:肤如凝脂。
《诗卫风硕人》。《篇海》油,物有光也。《蔡襄》珍膏油其面等。《史记》禾黍油油,“光悦貌”。
又如:油光可鉴(非常光亮润泽)。这些比喻虽都和蟋蟀无关,但所涉及的《油》——光亮明润,则和今天所谈蛐蛐有关。为了更好的理解蛐蛐的《油》再简单谈一下蟋蟀的外骨骼。蟋蟀的外骨骼 蟋蟀的体外包着几丁质的表皮层,这表皮层就称外骨骼,这是物种进化过程中适应陆生生活的重要特点。
它不但有抵抗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以及防止体内水份蒸发的功能,还和肌肉配合,产生强有力的动作。外骨骼(表皮层)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上表皮(上角质膜):薄,主要含蜡质,有不适水性,也可防止化学物质侵入,其有保护作用。又称蜡质层。
《油》就产生在这里,油與釉同,“暴令极燥,燥而生油”。《油》是蟋蟀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保护自己分泌的脂,体现在蟋蟀身上的各个部位,油在顶门上光亮,油在翅肉上明润。
我养过白虫,因没接受自然环境的磨砺,雾蒙蒙的,相对就没有那种“光”感。《毛》 所谓“毛”有很多种,有刚毛、微毛、鳞毛和刺毛。《毛》在现代汉语中,很多是比喻雏嫩的意思,例:毛孩子等, 其实毛有序,原生为雏,到龄后会次生,也就相对成熟了。
蟋蟀体壁上长有许多用肉眼能看到的小细毛,腿上有尖锐的刺,刺上分枝的称枝刺,在触角、足尖(跗节)、腹尖的尾角上还长有许多感觉毛,也叫毛状感受器;这些小细毛不仅能感觉到空气和水的流动与振动,而且也能当做耳朵听声音,还能感受温度;触角上的毛状感受器还可以嗅到气味,辨别食物,分辨味道。
这里说的《毛》除了蟋蟀体毛之外, 主要是指的分泌在蟋蟀上表皮外的一种很微细的颗粒。集中体现在蟋蟀的脑搭、腮搭和颈项上,特别是蟋蟀的“项”上,相对体现的比较集中。前人早说过:“毛躁斯为美,项上无毛难成将”。再回过来侃侃蟋蟀的外骨骼;蟋蟀的外骨骼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支持肌肉,二是保护内部器官。
我曾经用小刀划破活蟋蟀的头皮看其斗丝,(蟋蟀死久后大部分肌肉和外骨骼分离)那只是一条凹槽,凹槽的周边部分连接的全是肌肉,由此可见斗丝越细连接肉的部分越多,肌肉越紧密。
再来看看蟋蟀的项,养过蟋蟀的都知道,在蟋蟀的项上有部分外骨骼内凹外凸,主要是供肌肉附着,配合肌肉的收缩,可产生强烈复杂的动作,以提高运动力的效能。
蟋蟀的“项”体现的是外骨骼本质的强悍,并不细腻,因此就出现了,结、脊、墩、沙、毛等。小点子为“结”,凸条纹为“脊”,大点子为“墩”,细胞性突起物为钢毛,非细胞生长墩上的丁为(毛)。
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称为毛墩;刚毛基部常具骨化深色或红色的区域,称为毛脊;毛脊如高突呈锥状则称毛突;毛而密集成簇,称毛簇或毛结。
如果一只蟋蟀能在腹节体壁上分泌出强烈的钙质粉状“毛”,蟋蟀内力一定充足,以近变异。
《沙》真皮层腺细胞,覆盖在头,项,翅,体壁上的分泌物为“沙”。蟋蟀的外骨骼。是蟋蟀外胚层分泌形成的,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的来源完全不同。蟋蟀吸收营养物质及钙质,通过上皮细胞层:(一层活细胞层,)向内分泌薄的基膜,向外分泌表皮和无定形的颗粒。一只非常优质的蟋蟀的《沙>》,在蟋蟀头、项、翅、体壁上都可见,一般的只在某些部位体现。
声沙,是指蟋蟀的叫声起沙。这来源于蟋蟀有两个鞘翅摩擦动脉振动的结果。蟋蟀有其独特的翅脉分布型式,叫脉相(或称脉序)。蟋蟀有两个鞘翅,一般成右搭(也有左搭)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它共约有150个锯齿,都呈三棱柱状,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一旦翅生沙,振动的翅膀就可以发出独特动听悦耳却不刺耳的沙声了。
《血》 前两天,和虫友建刚,秋园,清凉好个秋等相聚,谈到“无红不斗”本人赞成。篇头就说过“油毛沙血”,是前人观察蟋蟀外表,所呈现的一种现象特征。既然是表象,这里的《血》指的是红,和蛐蛐本身的血液色无关。
在动物世界中,血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红血只是其中的一种。除红血外,还有青血、绿血、蓝血、玫瑰红血、淡蓝血和无色血等,这和所含血色蛋白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蟋蟀本身的血,蟋蟀的血液其实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蟋蟀的血液无呼吸色素,它可以通过微气管使氧气进入细胞和使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必须依靠血液循环才能完成气体交换,这样血色蛋白已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因此蟋蟀的血液是无色的。
通常蟋蟀的整个体腔就是血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因蟋蟀的血液中无血色蛋白,不能携带氧,只能运输营养物质、激素及代谢废物等,所以蟋蟀血液的颜色也主要是由取食食物中的色素和生理状态决定。生物进化是适其自身和环境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一旦某种物种选择进化出一种颜色的血液,它基本上无法再改换成另外的颜色了。究竟是什么成分构成了蟋蟀外表的红色?答案是铁元素,铁离子元素,氧合时呈红色 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也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和在不同血蛋白条件下会呈绿色、黄色。
蟋蟀所食的营养物质和钙质氧化铁(红色)被输送到蟋蟀的外骨骼内表皮 (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富有弹性,能为水份所渗透),最后被吸附沉积在外骨骼的外表皮,(也称色素层,含几丁质,含有钙质铁蛋白(红综色)、黑色的黑色素等)。
这种呈现在蟋蟀外表皮的色,却永远隔着上表皮那层“釉”,所以咱们看到蟋蟀的红总是成光红,是那层透明的上表皮层“釉”在起作用。这就好比“釉下彩”,玩瓷器的应该对“釉下彩”感受特别深。故个人理解蟋蟀的“油與釉同”.
最终优质蟋蟀的《血》会体现在蟋蟀的牙齿、腕节、爪、项翅,及体壁上。
作者:涵海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