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城网——蟋蟀论坛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9|回复: 5

蟋蟀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①殷代的甲骨文中“夏”字形似蝉,“秋”字状若蟋蟀,足见华夏先民对应时而生的夏蝉与秋蟋早有认识。蟋蟀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沈阳南至海口,西从陕西东到沿海各省,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倩影。上海人称它作“赚织”,北方人叫它“蛐蛐”,玩家们叫得最干脆:“虫”。我们的祖先凭借汉字独具的张力和魅力,竟给蟋蟀起了近三十个名字:促织、趋织、络纬、促机、梭鸡、王孙、樗鸡、莎鸡等,而它真正的学名叫“斗蟋”。     
 
  
     ②蟋蟀入诗,始见于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豳风•七月》中歌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那时的先民对蟋蟀的生活规律已经相当熟悉。国人畜养蟋蟀,始自圈在皇宫中的幽怨宫娥。自中唐始,玩养鸣虫便逐渐传播开来,普及民间。因蟋蟀秋尽则陨,然达官贵人玩兴犹浓,常引为憾事。至明代,有玩家进行人工繁殖,经多次实验,获得成功。他们先让雌蟋在土盆中产卵,以土置暖炕,日日洒水,用棉被覆盖;俟五六日,土蠕动;越七八日,虫出;再置之蔬叶喂养,仍洒水被覆,几经蜕变,满月后则鸣。这种人工繁殖蟋蟀的方法,至今仍被北京一些养虫专业户沿用。更多的文化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研究蟋蟀的行列。自明至民国,有关蟋蟀的鉴谱、秘要之专著多达十余部。其中民国时期李石孙所纂集的十二卷《蟋蟀谱》,是自宋以来文人学者与玩家歌咏、研究蟋事的集大成之作。

  ③穴居的蟋蟀,常是昼伏夜出,且雄蟋具有善鸣好斗的习性,在玩家用芡草的撩拨和引逗下,往往斗性倍发,逞勇显威,极富观赏性和刺激性。雄蟋的斗性,由宫人发现并变为一种游戏,很快传播到民间,自是顺理成章主事。凭借正史之所记,野史之所载,诗文之所叙,乃至今人从宋墓中发掘出的斗蟋用过的笼,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知晓,斗蟋之风盛行于南宋。蟋蟀岁岁秋呜,国人年年玩虫,乐此不疲。至明代,斗蟋中心由杭州转至北京。

  ④明宣宗朱瞻基,乃明咸祖朱元璋之长孙。初登龙墩时,推贤进士,广开言路,崇尚节俭,还算得上朱明王朝的一位好皇帝。但朱瞻基在外安内定之后,却由少时“夙夜不倦,日诵万言”的书痴,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蟋蟀皇帝”。《州史料》中收录了宣宗的这样一道诏书:“敕苏州府知府况钟:比着内宫安儿吉样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办,不要误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身为堂堂天下之主、一国之君,为小虫事又是下诏,又是差人,又是催办,这在历代皇帝的诏书中,恐是绝无仅有的。况钟以为官清风两袖、彰善瘅恶,而甘棠遗爱、口碑载道,但面对敕令,这苏州府尹也不得不将进贡蟋蟀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曾多次标榜“朕以安民为福”的朱瞻基是否知道,为了他一人一己斗蟋时的欢快,竟使多少百姓为进贡家破人亡。

  ⑤自宣宗后,从京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以小虫为赌具的博局随处可见,只是赌资多寡而已。还有资料 表明,抗战时期,全国局部性的斗蟋比赛仍是“雷打不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秋,沪上的蟋事更是日甚一日,达到历史高潮。

  ⑥我常想,自宋至清,皇族显贵为蟋事,曾耗费了国人多少聪明才智,曾挥霍了国家多少金银资财!倘若明清时当权者把玩蟋的浓兴移出半分去倡导科学与民生,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心,也不至于在清末被列强那一条条、一款款辱国条约的利刃,戳成碎片……
  

      ⑦中国的蟋蟀文化,不可谓不源远流长,但它又是一颗多味的果子,今人嚼起来,很难分辨它是涩还是甜……
  (选自《十月》2002年第2期)
  
  思考与练习
  1.根据引文内容,蟋蟀以“斗蟋”为学名的原因是_____。它被作者称为“国虫”的理由是_____。
  2.第②段中详细说明了人工繁殖蟋蟀的方法,其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其目的是______。而第③段中画线句不能删去是因为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第⑥段文字与上文的说明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指导
  以“国。名之的事物为我们熟悉的有国花、国旗、国歌等,“国虫”似乎显得很陌生。那么,此虫为何以“国虫”为名呢?这正是本文要着重进行说明的内容。很明显,文章的标题即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能体现这个基本特征的具体内容了。本文在行文结构上由分到总,先从每个具体的方面对蟋蟀之为“国虫”进行说明,最后直接对我国蟋蟀文化之源远流长做一总结。只要我们能准确地找出每个部分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就不费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说明过程中列举了一些史实,这些内容对于说明的中心来说,并非闲笔,而是为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而服务的,实际上为说明增添了文学色彩,使说明更具体生动。
  
  参考答案
  1.雄蟋好斗的习性我国的蟋蟀文化源远流长
  2.保持温度湿度
  3.举例子国人玩虫乐此不疲的史实说明了国人痴迷于玩虫的历史从古代延续至今,玩虫的人不仅有封建帝王也有市井村民,体现了斗蟋之风的盛行历史悠久、范围广大
  4.斗蟋导致玩物丧志,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祸国人对蟋蟀的研究颇有价值
  5.不同意。此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斗蟋之风盛行而造成的危害深深痛惜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的总结作铺垫。

      (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文化,源远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战神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0534-5886020(山东)|010-68485953(北京)|手机版|蟋蟀城论坛 ( 鲁ICP备12010671号-1 )

GMT+8, 2024-5-2 20:50 , Processed in 0.1513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2-2020 蟋蟀城网 蟋蟀论坛

返回顶部